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,近期中美元首会晤为维护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。稳定、健康、互利共赢的中美关系有助于两国发展和世界繁荣。美国应摒弃冷战思维,尊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就,在气候变化、绿色能源等方面促进两国合作,利用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等契机,进一步落实两国气候合作共识,实现互利共赢。
中国自1978年以来,经济迅速崛起,成为我一生中经历的最重要变革。我亲身见证了这个国家从人均GDP全球第180位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历程。当我1984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,它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,既没有摩天大楼和私家车,也没有高速铁路和前沿科技,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吃穿都非常简单。而今天的中国,处处透露着现代化气息,它志在打造生态文明,追求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。
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一个新的、多极化的时代来临,它将打破陈旧的范式,为全球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整个世界,包括西方在内,都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欢欣鼓舞。
我们不应以“零和”博弈的视角审视这种变化,而应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仅使其自身受益,也造福了全人类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,帮助全球上亿人口摆脱了贫困,为东亚这个曾经充满冲突的地区重获和平繁荣、远离战火硝烟做出了贡献。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降低了全球物价,惠及了全球消费者——也包括美国消费者。
然而,拥抱新的全球秩序并非一帆风顺。对于习惯了一个世纪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国来说,接受一个新的、平等的力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。同样,中国也必须接受自己作为世界领导者之一的角色,并承担相应的责任。
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,加上印度、欧盟、土耳其、印度尼西亚、俄罗斯、巴西等主要参与者,对解决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。而持久合作的基础在于两个基本原则:尊重和对话。
期望东西方完全认可对方的治理体系是不切实际的。中国的体系根植于数千年来重视社会和谐的中国经验,美国则受到移民社会中个人自由的影响。幸运的是,这些差异并不应妨碍合作。在气候行动、环境保护、繁荣与和平等方面建立伙伴关系仍是可行的,同时也不会损害东西方国家的主权或价值观。
为了促进这种合作,美国应当对中国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求知欲。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四倍,历史是美国的十几倍。中国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城市都值得肯定。了解中国历史,比如唐宋时期的发展成就,可以消除美国的傲慢情绪并培养好奇心。毕竟几乎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,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方之一。
而另一方面,中国也应该重视美国的历史贡献。美国开创了现代共和国体制,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,并推动了工业和科技革命。
相互尊重对方的底线,比如一个中国原则,也是必要的。
相互理解是克服分歧的关键。加强不同层级及场合的互访和对话正当其时,上至国家领导人、外交部长和财政官员,下至企业、高校代表,都要加入到对话中来。今年两国间的访问日渐频繁,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访华,随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0月访美,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。
尤其重要的是,不久前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 (APEC) 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会晤。这或许是今年最好的消息。会谈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,议题涵盖了中东危机、恢复直接军事交流、美国芬太尼危机以及人工智能风险等多个方面。
在旧金山,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讲,其中多次强调了“尊重”二字。各国领导人都应当走相互尊重的道路,不论在言辞上还是行动上。
在当今的地缘政治世界中,没有什么比中美关系更重要的了。中美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全球问题,包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、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、帮助脱贫、控制和发展人工智能、维护世界和平等。同时,中美合作也有利于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化解。
认识到人类共享一个地球,是一个命运共同体,中美将共同在环境倡议上发挥全球领导作用。就在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前数小时,两国共同发表了《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》。该声明重申了两国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承诺,表示支持2015年巴黎气候目标,支持主席国阿联酋成功举办COP28。值得注意的是,两国都承诺,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将是“全经济范围”,不仅限于二氧化碳,而是包括所有温室气体。
在绿色技术领域,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(太阳能、风能、水电、动力电池等)中占据60%至80%的份额,这可能会因商业竞争而引发更多紧张局势,但这种竞争也可以推动全球绿色实践加速铺开。当美国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看到比亚迪或宁德时代等全球领先技术时,他们就将自觉发展以提升竞争力。竞争必须以一种平衡的方式进行,强调合作和对话,当发生争端时应在世贸组织等机构框架内加以解决。
中国在高铁、太阳能等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中国分享技术提供了巨大机遇,绿色已经成为“一带一路”的底色。与其同中国竞争,美国更应该积极寻求与“一带一路”的互补,利用自己在高科技、人工智能、疫苗及一流大学等领域的优势,帮助发展中国家。
世界各国休戚与共,同舟共济方能共创繁荣。合作带来繁荣,孤立导致衰落。
(中国日报网) 【编辑:叶攀】
在中国援助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专家的帮助下,帕利基尔市南达库村农民伦斯珀·约翰尼建起了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的大棚,开垦了600平方米的露天菜地。除满足家庭日常所需外,还有多余的黄瓜、西瓜出售,每年收入达7000美元。依靠这些收入,约翰尼盖了新房、买了新车,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。“中国专家带来很多实用技术,让我们的生活变了样。”约翰尼说。
密克罗尼西亚地处西太平洋赤道附近,酷热多雨。中国援密第十二期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组长胡顺祥告诉记者,中国援密示范农场所在地波纳佩州年降雨量高达7600毫米,多雨、高温、高湿的气候导致需要授粉的作物无法露天栽培,很多果蔬只开花不结果,根部容易腐烂且滋生害虫。“更糟糕的是,岛国生物链不完整,缺乏植物授粉所需的蜜蜂等昆虫媒介,导致需要授粉的西瓜、南瓜、甜瓜等作物长期无法正常种植。”
在密克罗尼西亚最大城市科洛尼亚,一家商店的老板告诉记者,1998年中国专家组到来之前,当地仅种植有极少量的黄瓜、白菜、茄子,售价昂贵,白菜每磅(1磅约合0.454千克)3美元,黄瓜每磅4美元,普通民众根本买不起。
25年来,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,当地试种成功的果蔬多达34种,包括西瓜、空心菜、韭菜、辣椒等。示范农场创立的招牌品种——无籽西瓜深受当地民众喜爱,成为热销产品。记者在当地商店看到,果蔬品种增多后,价格也大幅下降。
迪姆是波纳佩州农业局的普通员工,2016—2021年,他一直协助中国农业专家组工作。“跟着中国专家,我学习到人工辅助授粉、物理防虫、蔬菜间苗、整枝打杈等农业技术,工作越干越有劲。”2022年,迪姆种植的黄瓜销售收入达6000多美元。
中国专家组已获得密方授予的火龙果与西瓜栽培技术、沼气池技术等技术成果鉴定书,这些技术填补了该国农业史上的空白。密国家级媒体《你好通讯》多次对此进行报道。《你好通讯》总编辑比尔·杰恩斯告诉记者,中国专家致力于帮助当地培育有特色的农产品,还在当地推广生产沼气,对于密发展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。
胡顺祥表示,最初,当地民众对新的蔬菜品种有些排斥。考虑到当地人喜欢水煮食物,专家组推荐白水煮秋葵后拌以佐料,如今这一烹饪方法已广为当地民众接受。韭菜炒鸡蛋这道中国家常菜,也出现在当地人餐桌上,成为接待亲朋好友的特色菜。(人民日报 陈效卫) 【编辑:叶攀】